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本站客服,或致电UESS-010-53518789,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UESS在美地区专属管理员可以直接对接学生、家长、机构,学生住家,学校以及UESS各办事机构。学生在美期间有任何问题,包括紧急情况,学校都可以24小时联系管理员处理解决。同时,UESS在美管理员都有多年多年在美生活经历,对当地情况都非常了解,可以妥帖恰当的紧急情况发生时代学生家长来招呼孩子。 美国高中生的生活:这一场跨国教育大比拼中,中国孩子的结局让人惋惜 二维码
若是你一直在关注海内外教育,那么这一部纪录片你一定不陌生——它就是《中国式教育》 5位赴英国“支教”的中国老师 在这部以探讨中外教育方式差异为主题的纪录片中,5位具备全英文教学能力的资深中国老师前往英国某所公立中学进行“支教”,用完全中国化的教学方法来培养英国孩子,最后通过考试来检验教学成果——到底是中国老师教的孩子考得好?还是英国本土老师教的孩子成绩优? 中国老师用中式方法教育英国孩子 毫无悬念地,中国老师赢了。这个结果也引发了海内外关于教育方式差异的激烈争论。 其实,早在这部纪录片上线的七年前,美国也拍过一部题材类似的纪录片,同样是将目光投向了不同国度的中学生,同样是剖析各国在学习生活和教育理念上的差异。可惜的是,在这场跨国大比拼中,中国学生并没有胜出。 它就是——《两百万分钟:一次跨国考察》。 纪录片名字中所包含的“两百万分钟”,其实正喻指一名美国学生高中四年的校园时光,这段时间是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未来的走向。 就在如此重要的时期里,同龄的印度孩子、中国孩子又将如何分配时间?他们对未来有何规划和想象?最后又是否能够如愿?这部看似轻松诙谐的纪录片,却揭开了颇为残酷的真相。 参与拍摄的六名学生,两两来自美国、印度与中国 三个国家 三种高中生活 纪录片拍摄的两名美国学生,分别是来自美国印第安纳州卡梅尔中学的布莱尼和尼尔。他们所在的中学,也是全美最棒的公立学校之一。 和其他国家的中学生相比,他们的高中生活简直可以用“毫无压力”来形容。虽然也需要做功课,但男生尼尔经常是拖到最后一刻才熬夜完成;而女生布莱尼则认为,高中时应该好好享受、连夜派对、尽情玩乐,“玩乐学习两不误”。 熬夜赶deadline的尼尔和坚持“玩乐学习两不误”的布莱尼 和美国学生相比,印度学生和中国学生的高中生活似乎已完全被学习填满,显得清苦许多。 印度女生阿波娃早上5:45就要起床 参加完大学考前辅导班之后再赶去学校上课 中国男生睿璋觉得作业多到怎么做都做不完 有时要一边打着盹一边再继续完成 三种高中生活 三种结果 这六名来自三个不同国度的高中生,在高中毕业之时,分别迎来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按道理,在教育上花费最多时间、付出最多投资的中国孩子,应该会较为顺利地实现自己的目标。而目标单一而明确的印度孩子,也应该在勤奋努力和积极进取之下考取心仪的学校。 然而,令人感到诧异的是,在学习和作业上花费时间最少的美国学生布莱尼和尼尔,却是唯一一组考上自己喜欢的大学及专业的孩子。 喜欢打游戏、在校报做过美编的尼尔 获得了普渡大学电脑绘图专业的全额奖学金 这个专业他自己和家人都非常满意 觉得治病救人很酷并致力于服务本地社区的布莱尼 被家门口的印第安纳大学录取 攻读医学预科和西班牙语专业 两个印度孩子都没考上意向中的大学 但都在稍微差一点的学校里继续学习工程学 印度最好的理工科院校数量少,竞争还非常激烈 中国男生睿璋没能被北大的高数专业录取 转而进入了元培学院 他坦言收到录取结果时“有些失望” 中国女生晓远也没能如愿收到耶鲁大学的offer 而是留在国内的清华大学学习金融学 并将拉小提琴的爱好继续保持下去 其实,纪录片选择的这三组孩子都非常优秀,看起来都来自于衣食无忧的社会中上层家庭,但所受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却截然不同。 当尼尔的妈妈知道儿子被普渡大学电脑绘图专业录取之时,她高兴极了。她从未觉得尼尔只花很少的时间学习,却花费大量时间培养各种兴趣爱好有什么不妥。在得知儿子想往游戏设计的职业方向发展的时候,她也和尼尔进行了一次平等的对话,充分了解孩子的想法。尼尔的父亲就是一名软件工程师,但他从未将自己的职业期望强加在孩子身上。在他看来,成为一个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比成为一个拥有很高收入的工程师要重要得多。 由此来看,生活在拥有顶级教育资源的发达国家美国,孩子们是幸福的。在选择道路之时,也不必为太多外部因素所牵绊,做自己就好,这也是美国教育“以个人兴趣为导向”的精髓。 比较之下,在印度学生中流行的“工程师最优”理念,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改善家庭环境和保障生存收入的初心。对于印度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成为高薪的工程师无疑是在他们那样一个社会里摆脱贫困、实现逆袭的最佳路径。印度男生罗西的父亲和叔叔,坚持认为工程师是对孩子最优的选择。 而在和印度相邻不远的中国,独生子女的父母们将这辈子全部的收入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孩子的教育之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习和考试被中国的孩子和父母们看作是改变人生命运、实现阶级攀升的唯一途径。虽然国内对教育问题的反思从未停止,但“读名校才是有出息”的想法依然被无数学生和家长奉为真理。 我们的教育,将把孩子引向何方? 其实一开始,《两百万分钟:一次跨国考察》只是想给一向生活在安逸中的美国学生敲响警钟,片中无处不充斥着美国教育专家的焦虑和担忧——中国和印度的孩子比我们多花那么多时间学习,他们的数理化基础也比我们强得多,我们今后将如何在全球化竞争中自处…… 而从我们的角度来看,看到的却是另一个令人忧心的事实——我们的孩子虽然优秀,却远不如美国孩子那样独立自信,具备思考的能力。这份人格特质的缺失,在高中时期就已成形。 像晓远这样多才多艺又成绩优异的女孩,面对镜头时却明显底气不足,讲不出方向,只是含糊地觉得要考个好大学,“喜欢的专业是生物”。 晓远的妈妈对她寄予厚望,又是申请耶鲁大学,又是准备艺考,还觉得女儿可以去做做同声传译这种“适合女孩做的工作”。最后,她还是让女儿去清华读了金融,这个选择到底是晓远的决定还是家长的一厢情愿,我们无从得知。 晓远觉得今后遇到的事情可能会比高考还要累 睿璋是个典型的理科学霸,拿起竞赛奖项来绝不手软,可他却坦言自己“不敢有什么梦想”。没能被心仪的北大高数班录取,转而进了元培班,就直言“失望”。到底是怎样的环境,让他将人生的成功和价值与“录取”这件事挂钩?又是怎样的社会,让这个聪明灵慧的孩子不敢做梦? 睿璋坦言自己有一点点“失望” 和独立自信、一路探索人生方向的美国孩子相比,中国孩子显得底气不足而自我封闭,甚至都不如目标单一明确的印度孩子有驱动力。 这“两百万分钟”的差异,到底是值得我们骄傲的铠甲?还是会让我们痛定思痛的软肋?中国的教育,又将把我们的孩子引向何方呢? 更多出国服务资讯,尽在澳加美联! 咨询专线:400-111-9981 美国高中生的生活 美国高中生的生活 美国高中生的生活
文章分类:
未分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