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本站客服,或致电UESS-010-53518789,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UESS在美地区专属管理员可以直接对接学生、家长、机构,学生住家,学校以及UESS各办事机构。学生在美期间有任何问题,包括紧急情况,学校都可以24小时联系管理员处理解决。同时,UESS在美管理员都有多年多年在美生活经历,对当地情况都非常了解,可以妥帖恰当的紧急情况发生时代学生家长来招呼孩子。 美国上高中:回到北上广的第一天:觉得心安 二维码
假期结束了 整个 2018,都在焦急等待你 我为什么拒绝家乡的富二代电影《布鲁克林》 最近回了一趟老家,小镇变化很大。干净的街道,统一风格的建筑物,像是江浙一带的旅游古镇,跟我印象中的家乡有了很大的变化。 给友人发去照片,她冷不防地问,你来上海十年,有没有一刻想过归乡? 不知怎的,想起那个我喜欢的电影《布鲁克林》。 剧中的女主角爱丽丝,生活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的爱尔兰小镇。那里经济凋敝,就像是现在中国那些不知名的小镇,也如我的家乡。 爱丽丝在家乡找不到体面的工作,带着家人殷切的期望与对美国的未知,她登上了前往美国的轮船。 前路漫漫,大海夜航,波浪翻滚,她被晕船折磨得痛苦不堪。 还好,同舱的女孩子,一个已在美国落脚的更时髦的姐姐,教给了她如何应对晕船,如何从隔壁舱的住客手里夺回厕所的使用权,还有,如何在入境时表现得镇定自若,以免被拒绝入境。 这一段我曾经反复看了好几遍。刚刚启程的爱丽丝,像极了刚刚来到上海的我。多年前我刚来上海工作,在公司看到那些光鲜利落的前辈们时,内心挥之不去的虚怯,一度保持微笑沉默不语。 后来爱丽丝在美国站稳了脚跟,还遇到了爱她的意大利小伙子,生活逐渐顺意。直到家里传来消息,姐姐因病去世了。 爱丽丝决定回家,而男友担心她会一去不回,于是两人闪婚。男友的话意味深长,“家,毕竟是家。” 果然,回家后的爱丽丝,受到了从未有过的瞩目,她时髦的外表、在纽约学到的技能,让最漂亮的小镇女孩也相形见绌,她的见识与谈吐吸引了镇上青年才俊的青睐。 在纽约那个平凡的爱丽丝,在家乡找到了一份特别的优越感。 爱丽丝动摇了,她想接受当地富家子弟的求婚,留下来过上这样美好的生活。但很快,镇上爱嚼舌根的老太太,不无得意地拆穿了她已婚的真相。 爱丽丝愤怒的回击:“我几乎忘了,几乎忘了这个小镇原本的样子”。 是啊,小镇几乎每个人都认识,出次门要打无数的招呼。小镇没有改变,小镇还是那个充满亲缘关系,没有秘密的地方。只是当她远在纽约的时候,当她“衣锦还乡”的时候,她看到的是那个她心目中的家乡。 她看到了自己最想要的一面,却不自觉地忽略了,与这些理想的环境相伴而生的,背后必须承受的代价。 我身边有很多“爱丽丝”。他们身上演绎的不只是“女人的奋斗史”,而是小镇青年,在家乡和都市之间的纠结和成长。 电影中,向爱丽丝求婚的爱尔兰小伙子说了一句让我很感慨的话:“在你们眼里我的生活很容易,继承家业,房子。可是我很害怕这辈子我都无法离开爱尔兰。我想去看看伦敦、巴黎、罗马、还有你的纽约”。 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世界哪里都是围城。当一个人不满当下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美化另一个处境。 我老家的房子,后院有一块很大的空地。老爸最近又跟我说,“等夏天我就种很多种花,傍晚在花园跟朋友一起喝茶乘凉,应该蛮好的。” 我忍不住提醒他,老爸,这句话你讲了快十年了。等我上高中,等我大学毕业,等自己退休,老爸的花园永远存在于未来的想象中。 生活在别处,生活在未来,是作家笔下的梦幻,是我们心中的理想。很多人以为“活在当下”是一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享乐主义,我却不这样认为。 回想起《布鲁克林》里,爱丽丝最后的离开。她与母亲告别,给向她求婚的家乡男子留下解释的信函,登上了回程的路。 在轮船上,遇见如同她当年一般紧张的爱尔兰女孩,她也像当年那个帮助过她的姐姐一样,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那个小女孩:“刚开始你会很难过,但是别怕,这一切会过去。有一天太阳会重新升起来,你或许都未曾注意到,你会开始挂念一个和你毫无联系人,你会知道,这就是你的安生之地。” 从接受他人的帮助,到付出自己的帮助,这是我眼中爱丽丝最大的成长时刻。 选择哪里栖身,并不是最重要的。安生之地,皆是吾乡。 其实,最能让人打起精神的,就是回想自己来到这里的第一天。 来北京的第一天新世相和他的朋友们 来北京第一天,没出地面 重返北京第一天,终于做了自由撰稿人 @叶良驰 自由撰稿人 来北京 4 年 家乡湖北 湖北-北京的第一天:2013 年 11 月,22 岁 刚到北京,我简直激动万分,因为终于能自己挣钱了。 但是绝对没有乡下孩子进城满眼都是高楼大厦的感觉。因为压根我就没看到高楼大厦。 到这里的前几个月,我都是地下生物。每天固定从北五环的村里钻到地下,然后从东三环钻出来,完美绕过一切能代表北京魅力的繁华和潮流。 我当时住白庙村。刚来时从西站打黑车去的。房子 350 一个月。只有一张床,旁边贴着暖气片。 每月月初都有个村霸站在村口收保护费,120 块,不给不让出去。每个月都有人不给钱,就在村口打架。 我爸本来要我在家当司机。但我是要当作家的啊,怎么能在十八线小县城开车呢?所以跑来北京做文案策划,天天写,加班也愿意。 有次加班实在撑不住,临晨三点,上司居然带着我开了一辆甲壳虫,去三环高架桥飙车。180 迈,车里震耳欲聋放着《活着》。 风刮在脸上,才让你发现自己不是机器,血液还在流动,你还活着。 现在想来,那就是青春啊。 重返北京的第一天:2018 年 2 月,26 岁 这次回北京,终于能做自由撰稿人了。 之前曾经去别的地方面试,面试官对我的态度出奇的好,说,我不认识你,但我特别想认识你。因为你学了一身本事,懂金融,懂新媒体,懂品牌,懂传播。 我在这里呆了四年,觉得北京给了我谋生之计。 现在想起来到这里的第一天,还是有种 “老子自己挣钱,想买什么买什么” 的骄傲。 北京就是这样的地方,给你的不甘平庸一个头破血流的机会,试过了,不管是否平凡依旧,你都不会有遗憾。 来北京第一天,下飞机就去加班 重返北京第一天,身边已经有了爱人 @肉蛋双飞 汽车金融 来北京 4 年 家乡甘肃 上海-北京的第一天:2014 年 3 月,25 岁 从上海调岗到北京,下飞机我才想起来,当天是 25 岁生日。 其实之前在上海,生日都有同事们张罗,在体育馆附近的 KTV 一起聚会。 可到北京时已经晚上十点多,找了半天没找着什么饭馆,就在白家庄一家陕西面馆吃了碗面庆祝,然后直奔公司加班。 心情挺麻木的。 晚上加上雾霾,我还以为三环的呼家楼是郊区。 不怕被笑话,以前在上海我是那种被客户怼了也不知道怎么反击回去的人,对自己特别失望。希望换个环境会好一些。 最后加完班已经半夜两点,跟朋友开车去了长城,边抽烟边看看月亮, 有种能从头再来的感觉。 重返北京的第一天:2018 年 2 月,28 岁 今晚 11 点多的飞机到北京。这次回来,我已经不再一个人了。 来时喜欢公司的一个妹子,我们去年十月结了婚。 身边有了在乎的人,未来再难,也觉得没什么可怕。 转向汽车金融领域创业,觉得渐渐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变得自信是最大收获。 来广州第一天,被街头的椰子树鼓励 重返广州第一天,决定从此在这里定居 @理理 记者 来广州 2 年 家乡大连 大连-广州的第一天:2016 年 7 月,22 岁 广州的夏天特别热,我出了机场就开始狂出汗。 飞机了三个半小时,本来昏昏沉沉的,不过一看见路边的椰子树我就精神了。 我是北方人,一直向往广州的生活。第一次见到这么大这么生猛的叶子,当时就“哇”地感叹,决心自己也要这样生猛下去。 去报社正式入职的前一天,因为有点忐忑,我还特意学着当地人吃早茶,在街边买了一碗车仔面和萝卜牛腩鼓励自己。 旁边看报纸的大爷跟我聊了几句,然后很认真地跟我说加油。 当时就觉得,这真是个让人充满斗志的地方啊。 重返广州的第一天:2018 年 2 月,24 岁 初六坐高铁回来,上车前就把外套塞给我爸了,穿着 T 恤回广州。 路边的早茶店、茶餐厅都在营业,迫不及待又去吃了一次加鱼蛋的车仔面,感觉特别安心。 这次再来,已经抱定要在这里定居的目标了。 甚至已经幻想自己未来的房子要买在哪,两年、三年后我的生活状态。 之前刚毕业挣多少花多少,月光,现在就必须要学理财啦。 在新的城市,一边慢慢搭建起自己的生活,一边找到让自己心安的理由。 来北京的第一天,对家完全不留恋 重返北京的第一天,因为想家掉了眼泪 @Mandy 设计 来北京 3 年 家乡重庆 重庆-北京的第一天: 2015 年 3 月,22 岁 我对北京的第一印象是:大城市车太多了,人也太多了。 坐车经过双井富力城,居然在路口等了十来分钟。司机说,这是北京最久的红绿灯。 当时看着窗外的几栋高楼,心里就在想,上了这么久的学,终于来到大城市,能做些不一样的事。迫不及待第二天去公司上班。 其实一下飞机我就在感叹,首都机场真大,光航站楼就三个。 那个时候,我一点都不想家。 重返北京的第一天:2018 年 2 月, 26 岁 昨天晚上回来的,从机场到家,一路上空空荡荡。 行李里塞了五包我妈做的牛肉干,临走前,抱着她大哭一场。 工作四年,对家的留恋其实更多了。 之后还特意去家门口的川菜馆吃饭,跟老板闲聊天,就因为他是我们同县城的老乡。 现在想起来北京的第一天,觉得那时真轻松,没什么担忧,根本不知道焦虑是啥,趁着年轻一股劲冲进去。 现在没那么有冲劲了,但知道新的一年在工作中会面对什么事,也算有备而来。 新年的目标,就是努力赚钱,努力工作。 有焦虑,才会更主动地思考自己的方向。 来上海第一天,担心自己睡肯德基 重返上海第一天,回住处给植物浇水 @七七 互联网 来上海 1 年 家乡山东 山东-上海的第一天:2017年 2 月,21 岁 刚到上海那天,正好痛经。 最痛的时候在马路上走五六米就要蹲下来休息一会,为了当晚不露宿街头,只能忍着在大风里一家一家找房源。心情非常差。特别没底。 能不能很快找到房子?中介会不会黑我?舍友会不会欺负人?租不到是不是得找 24 小时肯德基? 就在这时候,突然听到路边超市在放一首很老的,羽泉的《奔跑》。 “随风奔跑自由是方向……” 平常听,也就是大妈在跳广场舞的感觉。可是那天听到,感觉完全不一样了。 我来到了自己想来的地方,自己安顿自己,终于可以向自己喜欢的方向发展。 我居然从歌里听出了 “正式断奶、独立自主” 的激情和成就感。 当天晚上就找到了房子。 重返上海的第一天:2018 年 2 月,22 岁 过完年,晚上 8 点下飞机。 我在大巴上就开始担心家里的草,十天没人照应了,特别怕它枯掉。 到家后发现果然都耸拉下来了,把行李一摊我就跑去浇水。第二天早晨看见叶子立了起来,才松口气。 明显感觉到,我现在比刚来的第一天,多了一点点争取的资本。 有工作,有住处,甚至还有了自己担心的植物。依然充满未知,但至少多了一些熟悉。 新的一年,就是希望工作做好,养活自己,让家人放心。 在北上广生活很辛苦。回头看看开始,会更加认真地对待眼前的选择。 写在最后觉得心安 看完这些故事,你可能也有这样一种感受: 比起刚来的第一天,再次回到这城市时,“熟悉”替代了当初的“昂扬”。觉得心安。 有个同事是昨天回来的,她说,虽然出租车排队得排半个多小时,但大家看起来都很开心。 你我都不是被迫离家,而是自己选择离开了温柔的老家。 在曾经忐忑着到达的他乡,也能找到归属感。 因为他乡早已有了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活。 关注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美国上高中 美国上高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