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本站客服,或致电UESS-010-53518789,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UESS在美地区专属管理员可以直接对接学生、家长、机构,学生住家,学校以及UESS各办事机构。学生在美期间有任何问题,包括紧急情况,学校都可以24小时联系管理员处理解决。同时,UESS在美管理员都有多年多年在美生活经历,对当地情况都非常了解,可以妥帖恰当的紧急情况发生时代学生家长来招呼孩子。 去美国读高中:上了名校才知道,人和人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 二维码
经常会听到有人说,读大学有什么用? 你看那北大毕业的还有卖猪肉的,清华毕业的还当保安,我手下刚招来的 985 大学的高材生,来了还不是要从打杂开始干? 还有人说,你看那些当年的高考状元,哪个成为行业领袖了?应试教育不行,净教出一些死读书的书呆子。 更会有人说,我们公司一招聘,投简历的都是 211、985,来了也没发现好到哪去,眼高手低,有的大专生可能还更踏实肯干一点。 以上这些言论,我们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统称为“酸葡萄心理”。 我是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孩子,小时候,在家门口读一所普通的小学,真的是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整整玩了六年。 那时候小升初,北京还没有现在的“锁区”,我交了狗屎运,阴差阳错进了海淀区大名鼎鼎的 X 大附中。 一路上,尽管自己只是学渣,但见过太多学霸和大牛。咱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么! 一所好学校,对孩子的重要影响,真的是一辈子的。 好学校,教给学生真正的努力和拼搏 刚进 X 大附中,我就发现,只有自己小学玩了六年,别人可都不是啊! 我那时的英文水平,基本限于认识 26 个字母,估计比现在很多英文启蒙做得早的3、4 岁的孩子还差远了。 我的海淀同桌,英文如百灵鸟一样流畅悦耳,看英文电影完全不用字幕,和外教成了忘年交,经常谈笑风生。她在小学六年,已经能把很多原版的儿童文学名著,如《夏洛的网》《杀死一只知更鸟》等,全书背诵了。 数学、语文、物理、化学,每一科都被学霸们碾压。 坐在我后面的男生,初中就学完了中学数学,开始自学微积分和大学高数; 我们语文课代表,小学就熟读四书五经,能用古文洋洋洒洒地写作; 听高中班主任说,我们学校的一位学长,爱好天文,天天去学校的天文台观测,国内外天文权威刊物发表论文,因为贡献重大,国际上把一颗小行星,以他的的名字命名,那时他 16 岁。 上中学之前,我一直以为自己怪不错了呢。上了好学校,才知道自己多么才疏学浅,才知道差距有多大,才知道应当多么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绩。 幸而我从初中开始住校,晚自习的时候,能 24 小时、近距离观摩这些学霸、牛人是怎么努力的。 作业?课间早就做完了,晚自习上,X 大附中的同学都在复习、预习(除了那些做国际奥赛,和自学大学内容的)。 我晚自习的同桌,在我们普通班排名前几名。她每天晚上,把每个科目,每天学的内容,各做 5、6 本课外练习册来巩固(她做得真是飞快!她做 5、6 本的时间,我差不多勉强能做完 1 本)。 做完习题,她还常有时间“放松一下”,把语文书上的古文,翻译成英文;再把英文美文,翻译成古文。她后来本科就去了普林斯顿。 上了好学校才知道,从来就没有什么不劳而获的成绩,也没有什么随随便便的成功。每一分进步,背后都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辛勤努力。 好学校,带给学生视野和见识 初中的时候,网络还不发达,信息很闭塞。那时,我根本不知道美国大学为何物。 睡我对床的学霸姑娘,酷爱二战史,梦想是考上美国的“西点军校”。我问为什么? 她告诉我,西点军校除了培养出了美国最多的将军(麦克阿瑟、艾森豪威尔、巴顿将军……),还培养出了世界财富 500 强中,1000 多名历届董事长,2000 多名副董事长,5000 多名历届CEO。全美国任何一所商学院都没有培养出这么多的管理精英。 我深深惊叹于她的视野、见识和梦想。于是,我就把自己的梦想,从“当个白领”,也改成了“考上西点军校”,你看,孩子之间的影响力是多么大啊。 后来,尽管没有真正去报考西点,我在追求这个梦想的过程中,跟着对床的姑娘,读了十几本详细的二战史,还看了很多二战纪录片(尽管现在都快忘光了)。 为了军校的身体要求,我俩非常努力地锻炼身体,每天跑 1200 米、跳几百阶台阶、100 个仰卧起坐……我们还为了留学的梦想,特别努力地学英文。 我从初一班里英文最差的学生,发奋努力,每天背诵一篇新概念三 / 四,还利用寒暑假,把老友记看了差不多 10 遍,高一时英文统考,我考了全区第一。 初中时,我们学校离北大清华不远,有很多非常精英的书店。同学们相互“攀比”,抢着买过期的原版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还有“经济全球化”相关的书(暴露年龄了)。 其实我感觉买了也看不懂(反正我看不懂),但这种“攀比”还是比“比吃比穿”强多了。 多少年后,看到英国 BBC 曾拍摄纪录片《50 UP(人生七年)》常想起当年的买过期华尔街日报的日子。纪录片展现 14 个孩子,50 年的人生轨迹。 7岁时,来自精英家庭的 John 和 Andrew 已经习惯了每天看《金融报》或《观察家》,而贫民窟孩子的理想,是能少罚站,少被打,吃饱饭。 50 年后,几个精英家庭的孩子,上了好学校,找到好工作。三个中产家庭的孩子,有一位成为精英,两个依旧中产。 而几个来自底层的孩子,包括他们的后代,依然常常与失业相伴。知识改变命运背后,也是一场关于家庭和视野的较量。 上大学的时候,一位最好的哥儿们,在姑姑的影响下,10 岁就给自己起了英文名叫 Stanley,因为从小的目标是要进“Morgan Stanley”(摩根斯坦利)。 他有个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习惯,大学四年,每天都要仿写几篇华尔街日报的文章。一来熟悉金融市场,二来练习英文写作。 她俩用了高一高二两年时间,全面扫荡了我们高中的图书馆(高中图书馆,本来也没有太多书),每人读了几百本书。高三的时候,她们收心学习,一人考上北大,另一人考上清华。 大学毕业更令人叹服,上了北大的姑娘,研究生去了普林斯顿,成了国内环境学的专家;上了清华的姑娘,去哈佛读博,现在成了美国知名大学的终身教授。 去了好学校,能大大拓展我们的视野和见识,让他亲眼看到,牛人到底是什么样子,差距有多大,自己要向哪个方向努力。 但这也是实情。《中国家庭发展报告 2016》显示,1980 年以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与教育背景相似的人结婚。 “男高女低”的婚配模式越来越少,通过婚姻实现阶层跨越,越来越难了。“你是谁,就会嫁给谁”。 我的朋友圈子里也是这样,有的夫妻都是藤校毕业,有的夫妻都毕业于沃顿,有的夫妻一个北大一个清华(不知道将来会告诉娃,哪个是中国最好的大学?)。 学识影响眼界,眼界决定格局,而格局影响人一生。最怕你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这世界就是,一些人总在昼夜不停地努力,而另外一些人,起床就发现世界已经变了。 每一个大学生都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孩童时代的经历,中学时代的境遇是我们开启大学生活的关键经历。 名校不是终点,它是对你多年付出的回报,以及新征程的起点。 去美国读高中 去美国读高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