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本站客服,或致电UESS-010-53518789,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UESS在美地区专属管理员可以直接对接学生、家长、机构,学生住家,学校以及UESS各办事机构。学生在美期间有任何问题,包括紧急情况,学校都可以24小时联系管理员处理解决。同时,UESS在美管理员都有多年多年在美生活经历,对当地情况都非常了解,可以妥帖恰当的紧急情况发生时代学生家长来招呼孩子。 出国读大学的好处:不要让嫉妒把你的人生变low 二维码
为什么人生开挂的总是别人,人生开岔的总是你? 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都暗中标着价格 你读过的书里,藏着你的阶层 作者:卓早早(富书签约作者),来源:富书(ID:zhongchoudushu),转载请加fushunamei 主播:依文 主播荔枝号:聆听依文(FM1390689) 你会嫉妒别人,根本原因就是你真的不如别人。 01 亲友聚餐,大家热热闹闹地说起一位伯父家的女儿小荣,她在工作了几年后,决心继续提升自己,打算在新的一年出国深造,读研究生课程。 家里人绝大部分都十分支持,在一起很积极地讨论着前期注意事项、后期发展规划之类。 这时候,突然从一侧传出了一道不冷不淡的声音: “现在兴奋还早了点吧,那些从国外上学回来还是找不到工作的,不是多了去了吗。我瞧着我家闺女读的那个XX理工大学的在职研究生就挺好,比这些洋鬼子的华而不实的东西好多了。” 伯父皱了皱眉看过去,发现是一位向来就以嫉妒心重而闻名的亲戚。 这位亲戚的家庭经济状况还算不错,他一直都觉得自己家是兄弟姐妹中条件最好的,独生女儿也是同辈的年轻子女中最有出息的。 平日里,他在朋友圈和家庭微信群中各种自得其乐的炫耀,见到别人家有了什么好事就各种挑刺,也是经常的事。 了解这位亲戚的为人,伯父也就没有接他的话,而是继续跟其他人换了个话题继续聊。 没想到,这位亲戚在听到伯父他们说起谁家又娶了新媳妇的事情时,又张嘴插话道: “哎呀,这小荣也是不会挑时候,早些年在学校的时候不出国,现在上了班又要费这个劲出去,等回来这年龄就多大了,找婆家都不好找的。” 这下子伯父的脸彻底黑了,饭没吃完就提前离席,从此打定主意再也不跟这位亲戚有什么深交了。 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嫉妒心重的人。 有些人是像这位亲戚一样,将嫉妒转化为一种攻击性的姿态,对于自己嫉妒的人或事,死活都要找出其不足之处,然后将这不足之处加以强化和强调,以此显示对方的成就并不足为奇。 还有些人,则是表面上不说什么,但内心却暗自嫉恨对方,将这种负面情绪压在心底,一遇到机会,便不遗余力地在旁人面前抹黑对方,或者在暗中给对方使绊子。 说到底,这都是用了错误的认知方式看待别人的成就,形成了负面的嫉妒情绪,所以才会产生恶性的后果。 02 我们的负面情绪实质上有着正反两面。 在国外的研究中,心理学家区分了善意认知与恶意认知的不同。 嫉妒作为恶意认知的一种显著表现,是指情绪中包含了破坏性的意图,表现为嫉妒者希望减少被自己所嫉妒的人在比较中的优势,与此同时也减少自己“处于劣势”的感觉。 在嫉妒的作用下,嫉妒者往往会通过谣言、诋毁、诽谤或其他间接的破坏行动,去极力贬损被嫉妒者。 就如上述那位亲戚的行为,或者例如,当某人突然获得升职加薪时,恶意嫉妒会让其他一些同事们忍不住在背后贬损ta。 这不仅会对嫉妒者的周围人际关系产生恶劣破坏,更加会对嫉妒者的整个人生,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 Bertrand Russell说,嫉妒是导致人们不幸福的最强因素之一。 《哈佛商业评论》也曾发表过一篇相关文章,研究者对上百位管理者以及他们的企业进行了十年的个案研究。最后统计结果显示,不加控制的恶意嫉妒对个人事业与企业本身都造成了巨大的直接或间接损失。 事实上,嫉妒这种影响力巨大的情绪外显形式,在每一种文化中都存在,每一个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有过一些嫉妒的体验。 嫉妒的感觉产生的前提就是要进行比较。 在同样的比较结果下(对方比我强),每人作为个体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嫉妒或者不嫉妒、善意或恶意嫉妒),这种不同本质上与人们所拥有的自我概念息息相关。 人是社会化的,我们的自我概念往往包含了相对化的特质,比如,智商超群、才貌出众等特质,都是要与周围人群相比才会产生的相对化概念。 如果某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建立在与别人对比的基础之上,这个时候,糟糕的比较结果就会威胁到自我概念,心理学上把这个叫做自我威胁。 因为自我受到了威胁,才会引发心理上的防御或者反抗机制,才会外显为嫉妒等各种不同的恶意认知。 03 嫉妒除了主动攻击型外,还有一种称作被动攻击型。具体表现为: “对他人的成就下意识里不想去关注;从他人本不含特殊含义的话语中读出嘲讽;在他人不经意的眼神或神态中体会到不屑; 不再甘愿为他人提供一些支持;自己变得更加争强好胜;会试图抢他人的风头;在集体活动中总是觉得受到了不公平对待等等。” 嫉妒的扳机扣动之后,就形成了自循环。 人们会更多地关注、并反复回想那个让自己嫉妒的人,Ta的每一个动作、语气,然后发现他们身上更多值得被嫉妒的地方,引发更多的嫉妒情绪。 它会影响我们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并且以一种隐蔽的方式表现在交往的每一刻。 所以,不论是主动攻击型还是被动攻击型,嫉妒这种恶意认知一旦产生,就都真的会令人痛苦。有研究也显示,嫉妒确实会激活与生理疼痛相关的脑区。 王小波说过:“人一切的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对于嫉妒这种情绪,这句话也同样适用。 人之所以会产生嫉妒,本质上都是在潜意识的认知中,对自己无法做到像别人一样好的无能而愤怒。 牛津词典把嫉妒定义为“在注视着另一个人拥有一些高于自己的优势时产生的屈辱感”;而韦伯词典则把嫉妒定义为“在看到别人的优秀或好命运时感到的气恼、羞辱、不满或不安,同时感到一定程度的厌恶,以及占有相同优势的渴望。” 其内涵就是,你会嫉妒别人,根本原因就是你真的不如别人。 从进化论的角度看,人类社会性的比较、以及其带来的负面情绪是不可避免的。 它也在某种程度上警醒着我们:其他人拥有了一些对于我们而言也十分重要的东西,让我们认识到自己在残酷的社会资源竞争中所处的位置,从而帮助我们决定是否调整、以及如何调整生存策略。 因此,有负面情绪不可怕,可怕的是放任负面情绪肆意滋长而不控制,导致恶意认知逐渐成形,对将来的人生产生长久的消极影响。 04 在同样的情况下,善意认知就是科学家所提倡的一种正确方式。 它通常能让人们有一种被他人的成功或优势所激励的感觉。继而,人们会通过模仿观察、学习、自我提升等方式尝试接近或达到被嫉妒的人的成就。 例如,当得知某位同事得到晋升之后,嫉妒会让人们去中伤ta,而善意认知则会让人们更努力地工作来为自己获得同样的升职。 也是一个关于留学的事例。 大学时候宿舍里有个舍友家庭经济十分富裕,大学还没毕业就转学到了美国的学校。另一个也想要出国,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不太确定能不能出去的舍友苗苗,对富裕舍友十分嫉妒。 但苗苗却并没有将嫉妒变成恶意认知,而是咬紧牙关拼命考英语、一遍遍刷专业课的绩点,想尽一切方法找到权威的老师写推荐信。 最终,苗苗在大四时就拿到了英国研究生的offer,这比她原先预想中的大学毕业积累一两年后才能达到录取标准,整整提前了一年多的时间。 与开头提到的那位亲戚的做法相比,高下立现。 善意认知不仅对人们的行为有激励意义,还有许多潜在的好处,对生理潜能层面也有着促进作用。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公报》的研究中指出,善意认知更有利于人们在测验中创造力与智力的发挥。 Sarah E. Hill与同事在一系列实验中也发现,善意认知能够提升人们的专注力与记忆力。 在其中一个研究中,他们对200名被试者进行随机分组。 其中一组被试者在实验开始前需要回忆一段过去对于他人的成就进行善意认知的经历;而另一组人则什么也不做。此后,两组人分别向“面试者”做模拟面试。 结果在面试过后,善意认知的一组比另一组被试者更能够清晰地回忆起面试过程中所提到的细节。 所以,正确的认知方式,不仅能够有效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够促进自我的斗志和拼搏,更甚至能够提升每个人的个体潜能。 这对于短期和长期的人生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05 而面对他人的成就时,唤醒正确认知方式的具体实施方法,也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发现自己和他人身上的不同点,想清楚自己要什么,全力集中在让自己感觉到开心和有成就感的事情上。 不要把焦点集中在要去追赶谁,而是要“Focus on yourself”,聚焦自身,自我比较。 第二,林肯有句建议十分到位:“消灭敌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把竞争对手变成自己的朋友,那么我们或许真的能一劳永逸。” 将他人的成就当作是件对自己有益处的好事,在情绪想要向恶意认知的嫉妒方向发展时,及时控制住它,将这种情绪当作是你的潜意识又在为你挑选优秀人士了,你又找到一个极具特色的强大合作伙伴。 第三,要将他人的成就看成是能做动力的汽油,而不是越喝越毁身材的汽水。 就像谈到嫉妒,曾奇峰老师说的那样:“人性还有着另外一种品质,那就是永不服输的雄心壮志。奋斗的光辉,足以照亮嫉妒形成的阴暗。” 人生在世,我们嫉妒,源于能见而不能全见,能知而不能尽知;有力而不能竭力,有欲而不能尽遂。 但当我们清醒地认识自我,用善意的认知不断鞭策和提高自己,总有一天,我们的人生格局,会是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与君共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卓早早,富书签约作者,90后旅欧大胸女,留英影视硕士,经济学新闻学双学士,外向孤独患者。味觉钝感,直觉敏锐,冷辣不忌。读书观影几家话,谈情论史一碗茶,诗酒趁年华。本文首发富书(ID:zhongchoudushu),百万新中产生活学院 原创不易,随心打赏 赞赏 商务合作微信:fushusz(备注品牌),微博@富书创始人 出国读大学的好处 出国读大学的好处 出国读大学的好处
文章分类:
未分类
|